酸性碱性酸碱废水处理方法|酸性碱性酸碱废水处理案例
文章分类:常见问题解答 责任编辑:鑫霖环保 阅读量:10 发表时间:2025-05-06
酸碱废水介绍
酸碱废水是指含有强酸性或强碱性物质的工业废水,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处理、清洗、电镀、金属加工等环节。其特点是pH值极端(<3或>11)、腐蚀性强,可能含有重金属、无机盐、有机物等污染物。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,会对水体生态系统、管网设施及农田造成严重破坏。
酸碱废水来源与成分
-
来源
- 化工行业:合成树脂、染料生产过程中的酸碱洗涤废水。
- 电镀与金属加工:镀件酸洗(硫酸、盐酸)、碱洗(氢氧化钠)产生的废水,含重金属(如铬、镍)。
- 制药行业:药物合成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废水,含有机溶剂和药物残留。
- 造纸与印染:漂白工序的碱性废水(含NaOH、Na₂S),染色调色用的酸性废水。
- 食品加工:果蔬腌制、糖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水。
-
成分特点
- 酸性废水:pH<3,含H⁺、硫酸(H₂SO₄)、盐酸(HCl)、硝酸(HNO₃),可能含铜、锌等重金属离子。
- 碱性废水:pH>11,含OH⁻、氢氧化钠(NaOH)、碳酸钠(Na₂CO₃),可能含油脂、表面活性剂。
- 共性问题:高电导率、腐蚀性、悬浮物(SS)含量高,部分含毒性物质(如六价铬)。
酸碱废水处理案例
案例一:某化工园区混合酸碱废水集中处理项目
背景:
某化工园区内聚集了精细化工、电镀、制药等企业,日均排放酸碱废水约5000吨。废水pH波动大(2-12),含硫酸、氢氧化钠、铜离子(Cu²⁺≈50 mg/L)及少量有机溶剂,原分散处理模式导致成本高、监管难,需统一处理达标。
处理工艺:
- 分质收集与调节:
- 按pH分区收集,酸性废水(pH<4)与碱性废水(pH>9)分别储存,避免中和反应过度消耗药剂。
- 在线监测pH,通过自动化阀门控制进水量,平衡酸碱比例。
- 中和反应:
- 酸性废水投加氢氧化钠(NaOH)调节pH至6-9,碱性废水投加硫酸(H₂SO₄)中和,利用企业副产废酸废碱降低成本。
- 中和后废水进入混凝池,投加PAC(聚合氯化铝)和PAM(聚丙烯酰胺)去除絮凝沉淀的重金属及悬浮物。
- 深度处理:
- 芬顿氧化:针对难降解有机物(如苯系物),投加H₂O₂和Fe²⁺生成羟基自由基(·OH)矿化污染物。
- 膜生物反应器(MBR):生化降解COD(去除率≥90%),膜过滤截留微生物,出水清澈透明。
- 回用与排放:
- 处理后清水50%回用于冷却塔补水,剩余达标排放(COD<50 mg/L,Cu²⁺<0.5 mg/L)。
成效:
- 年减少新鲜水消耗45万吨,重金属去除率≥99%,运行成本降低30%(利用废酸废碱中和)。
- 技术亮点:分质中和+芬顿氧化+MBR组合工艺,兼顾经济性与稳定性,实现园区废水资源化。
案例二:某电镀厂高浓度酸碱废水零排放工程
背景:
某电镀企业年产五金件10万吨,排放酸性废水(含硫酸、铬酸,pH=2-3)和碱性废水(含氢氧化钠、镍离子,pH=12-13),日均废水量300吨。原处理设施仅简单中和,出水重金属超标,需实现废水零排放。
处理工艺:
- 分类预处理:
- 酸性废水:
- 一级沉淀池去除泥沙,投加NaOH调节pH至8-9,形成氢氧化铬(Cr(OH)₃)沉淀。
- 加入焦亚硫酸钠(Na₂S₂O₅)将六价铬(Cr⁶⁺)还原为三价铬(Cr³⁺),避免毒性。
- 碱性废水:
- 投加工业硫酸中和至pH=7-8,絮凝沉淀去除镍离子(Ni²⁺)和悬浮物。
- 重金属回收:
- 沉淀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后,送危废单位回收铬泥(制铬盐)和镍渣(冶炼原料)。
- 膜浓缩与回用:
- 中和后清水进入“超滤(UF)+反渗透(RO)”系统,浓缩液(占10%)采用MVR蒸发结晶,回收硫酸钠和硝酸钙。
- RO产水回用于漂洗工序,实现零排放。
成效:
- 重金属去除率≥99.9%,水资源回用率90%,年减排危废污泥50吨。
- 创新点:分类预处理+重金属资源化+膜浓缩组合,破解电镀废水“毒性高、处理难”痛点。
总结
酸碱废水处理需根据行业特性和水质复杂度选择工艺:
- 高浓度单一酸碱废水:优先中和法(利用废酸/废碱),辅以混凝沉淀。
- 含重金属或有毒物质:需分类预处理+化学沉淀+膜分离。
- 零排放场景:结合MVR蒸发、结晶技术实现资源回收。
未来趋势将聚焦分质处理、资源化利用(如酸/碱回收、重金属提炼)及低碳技术(如膜浓缩节能)。